新闻动态
千禾味业陷入“镉”风暴,是文字游戏还是大委屈?
2025-04-13
当一瓶标注"零添加"的酱油被检出重金属镉元素,一场有关产品成分的争议再次席卷各大社交平台。
今年 3 月,千禾味业因旗下"千禾御藏本酿 380 天酱油"被检出含镉 0.011mg/kg,陷入舆论风波。事件源于《消费者报道》对 13 款"零添加"酱油的检测,结果显示 12 款含镉,其中千禾产品含量较高。
从四川眉山起家的千禾味业,曾凭借"零添加"概念实现市值从百亿元到 250 亿元的狂飙,如今却不断遭受信任危机,消费者对"千禾 0 "与"零添加"的关系持续质疑。
对此,千禾味业董事长伍超群对媒体声明,该企业使用"千禾 0 "商标的产品都是零添加产品,"千禾 0 "既是品牌商标,也是零添加的产品,用于区分千禾味业零添加产品和非零添加产品。
当"零添加"遭遇镉阴影
镉元素对人体有毒,半衰期长达 30 年,且存在可能诱发致癌等风险。这种危险物质,如何会进入到酱油中,诸多网友一时百思不得其解。因为产品"零添加"的标签,千禾在这场风波中成为争议最大的品牌。
3 月 20 日深夜,千禾味业迅速发布情况说明,为及时解决消费者担忧,消除不良影响,千禾味业快速启动自查程序对公司在售产品、在库产品及在生产产品进行检测,同时对生产流程、生产设备、生产环境等进行了严格检查。经自查,千禾 0 系列产品符合公司生产工艺要求,在生产中不存在违反零添加生产要求的情况,在生产过程中除生产所需的食品原料外未使用食品添加剂。同时,在千禾味业非"千禾 0 "的其它产品检查中,相关的食品添加剂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。
在公司官网上,千禾御藏本酿 380 天酱油产品位居零添加酱油产品板块之首,另外还有 280 天、180 天两款产品。该系列产品单瓶(500 毫升)零售价在 15 至 20 元区间。
不过,记者梳理发现,其中的镉检测并未超出国标(GB 2762),千禾对此解释其源自天然原料,但消费者质疑其"零添加"宣传的真实性。
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实际上,"零添加"这个标签给千禾带来了许多舆论,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。2018 年,千禾味业围绕"零添加"三个字大做文章,先后申请注册"千禾零加""千禾零零"等一系列商标,试图加深品牌标识。
两年后,公司似乎对商标还不太满意,陆续提交注册"千禾 0 ""千禾 0+ "" 0 "等商标的申请,这些商标陆续注册成功后,成为公司酱油、食醋、料酒和白醋等产品上重要且常见的标识。其中,公司对"千禾 0 " 30 类方便食品商标煞费苦心。该商标于 2023 年 8 月提交注册申请,经历受理、驳回及复审,终于去年 1 月获得收文。
从添加剂商到零添加龙头
2008 年,当千禾味业在四川眉山推出首款"零添加"酱油时,资本市场尚未意识到这个选择或将改写中国调味品行业的竞争格局。这家以焦糖色食品添加剂起家的企业,用十来年的时间完成从产业链配套商到酱油龙头的转身。
在 2015 年之前,千禾味业最大的业务是焦糖色,收入占比约为 50%,调味品(酱油 + 食醋等)的占比不足 40%。
2015 年之后,企业逐步将业务发展重心聚焦到毛利率较高的调味品业务上。
2016 年 3 月 7 日,千禾味业以每股 9.19 元的发行价登陆上交所,成为继海天之后第二家主板上市的酱油企业。上市首年,其营收仅 7.71 亿元,不足海天同期营收的十分之一。
转折点出现在 2022 年 10 月,食品添加剂争议风波中,千禾味业凭借"零添加"标签异军突起,股价从 2022 年 9 月 30 日的 15.08 元飙升至 2023 年 5 月 30 日的 21.18 元。2023 年,公司也交出自上市以来最好一张答卷,营业收入实现 32.07 亿元、归母净利润 5.30 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 31.62% 和 54.22%。
戏剧性的是,中东资本的进退成为其资本市场的风向标。阿布达比投资局 2023 年中报突然以 437.62 万股跻身十大流通股东,却在三季度末神秘退出。按当季均价 18.6 元计算,该机构套现超 8000 万元。截至 3 月 24 日收盘,千禾股价收报 11.6 元,市值 119 亿元,已较峰值蒸发超 53%。
上市九年以来千禾味业的股价就像坐上过山车,实际上,千禾味业的股权架构暗藏玄机。
2024 年一季度,伍超群、侄儿伍建勇、哥哥伍学明为千禾味业第一、二、四股东,持股比例分别为 40.67%、9.16% 和 1.1%,合计持股 50.93%。值得玩味的是,就在公司股价频频创出新高之际,伍超群却开始频频减持套现。有数据显示,自 2020 年以来,他累计减持了数千万股,套现金额高达数亿元人民币。
值得玩味的是,2024 年 6 月,财务总监何天奎等三名高管集体减持不超 48.41 万股,此时正值公司业绩增速骤降期。这种管理层与机构投资者的撤退节奏,暴露出资本对单一概念企业的谨慎态度。
穿透股权可见,伍氏家族依然通过直接持股控制着公司过半的股份。企查查显示,今年第一季度,伍超群、侄儿伍建勇、哥哥伍学明为千禾味业第一、二、四股东,持股比例分别为 40.67%、9.16% 和 0.79%,合计持股 50.62%。
零添加能否征服海外味蕾?
随着酱油存量时代到来,行业龙头及中小调味品企业相继推出了零添加产品,千禾多年苦心构建的零添加护城河,已变成了能够轻易跨越的小溪。
面对国内市场的红海竞争,千禾味业在 2024 年股东大会上释放出明确的出海信号。董事长伍超群透露,正在重点考察 3 亿人口的印尼市场,并试探欧美消费潜力。这与其产能扩张计划形成呼应——投资 7.96 亿元的 60 万吨调味品智能制造项目达产后,酱油产能将跃升至 82 万吨,较现有规模增长 156%。
在调味品企业的出海版图中,千禾的路径与来自佛山的海天形成鲜明对照。海天借助港股上市搭建全球资本通道,通过" A+H "双平台融资,为全球化扩张铺路。招股书披露,海天味业已在越南、印尼设立生产基地,产品覆盖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,但其 2022 年出口额占比不足 1%,远低于同行 10% 以上的水平。
而千禾选择产品先行,试图以零添加差异化切入。但目前,千禾 2024 年海外销售还面临三重挑战:欧美市场对发酵食品的严格检测、东南亚市场的价格敏感度以及李锦记等粤企的先发优势。更现实的压力来自国内市场——随着海天"简盐"、厨邦"纯酿"等竞品加入,零添加酱油价格战已现端倪。2024 年三季度,千禾味业存货周转天数为 140.83 天,相较 2023 年同期增长了 21.81 天,显示渠道压力正在累积。
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,以目前的食品工业研发和生产技术来看,"零添加"不可能完全做到,如何界定"零添加"概念还要进一步观察。而目前很多品牌利用"零添加"概念作为产品附加值,造成产品价格虚高。
这场始于商标争议的风波,实质折射出中国调味品产业升级的深层阵痛。当零添加从技术概念演变为营销标签,企业需要在标准建设、供应链管控、消费者沟通等方面构建更坚实的护城河。未来零添加的竞争将延伸到重金属防控、原料溯源等更深维度。
文|记者 孙绮曼
图|网络截图